一文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

网友投稿 543 2023-11-05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而我国在全球工业链条中并没有明显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处于末端,因此对于这样的发展机会是难以抗拒的,那么,你是否清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是怎样的吗?

一文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

  一、中国已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中国在1978年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到2018年已经有40年。在这40年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长,工业经济也保持了年均10.8%的高速增长,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8%(按当年物价计算)。改革开放40年(1978—2017年)中国人均GDP从185美元跃升到8836美元,从一个低收入穷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1978—2017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621.5亿元增至27.9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2.7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195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201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9.34%,是维持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自1978年以来,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都实现了规模扩张,虽然各个制造行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产品产量有12个大类名列第一;在中国生产的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唯一具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798.95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5%,几乎是排世界第二位的美国和排第三位的日本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中国是全球制成品出口第一大国,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商品出口以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198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仅为87亿美元,占全球制成品出口额的0.8%,是当时排名第一的德国制成品出口额的5.38%。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体系的不断完善,制成品不仅满足了本国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使得各类制成品逐步出口到国际市场。2008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首次超过德国的,排名全球第一。此后,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占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三期)·综合卷球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18%,是排名第二的德国的1.75倍。同时,制成品出口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高技术含量制成品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如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设备产品、电信设备制造等产业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二、中国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轨迹

  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核心是制造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制造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结构成功转型是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标志。而制造业结构成功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是,制造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中高端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高加工度、高智能化、高附加值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整了之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工业得到充分重视,促进了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轻加工制造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对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需求快速增长,这又带动了耐用消费品加工制造业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的住行需求开始增长,住宅产业、汽车产业等重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能源、运输等相互关联的基础产业的发展,石油加工炼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上升幅度较大,导致重加工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进入21世纪,低加工度的重化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高加工度的重化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快于其他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程说明,不同经济规模的经济体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对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当一个国家处在较低发展阶段、较小经济规模时,由于产业分工比较简单,经济关系比较明确,这时计划经济体制还能对经济活动的利益关系发挥积极作用;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进入较高阶段时,由于产业分工比较迂回,经济关系比较复杂,这时需要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的利益关系发挥决定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为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厘清了经济活动的利益关系。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在深化市场取课题2制造业优化结构研究?091向改革的过程中进行的。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程同时说明,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过程,就是消费层级不断升级的过程,也是制造业结构适应消费层级的过程。随着中国城乡居民的吃、穿、住、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主导产业随之由轻纺工业转向耐用消费品制造业,再到住宅产业、汽车产业等重加工制造业和基础产业,直到现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的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引导制造业结构,深刻影响了制造业升级的全过程。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对比说明,消费结构的升级是有层次的,初级消费与高级消费、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既要保持消费的层次性,又要保持连贯性。因而,制造业结构升级既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又要一定的连贯性。消费层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错位提升,生产消费可以适度领先生活消费,高级消费可以适度领先初级消费,但是,若由生产消费和高级消费引导制造业结构升级,则只能保持一定范围内的适度超前,制造业结构升级终究要适应消费层级升级的过程。

  三、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中国制造业呈现由大转强的基本态势。中国主动作为,使制造业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着手解决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就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而言,40年来,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步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制造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带来了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中国自然资源较为稀缺,能源资源供求缺口较大,以致每年大量进口这些短缺资源。制造业实现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单位物耗和能耗水平,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能力。就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而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让制造业的发展反映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国情。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顺应了中国社会消费层级升级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满足了中国居民吃、穿、住、行的主流需要。社会消费需求引导了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循序更替过程,有力地带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新兴制造业的培育。2017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2.7%和12.7%。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三期)·综合卷就增强制造业创新引领能力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加强了研发投入的强度,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获得制造业发展中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中国制造业通过模仿吸收和消化了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随着制造业产业体系向中高端攀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突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追求要素规模转向追求要素效率,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的支撑作用,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就制造业深化市场取向改革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矫正原先体制中的激励机制扭曲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国内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在国内市场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获得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同等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业发展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稀缺的资源,为制造业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源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进程波澜壮阔,是各种复杂的制度变量、技术变量、结构变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制造业发展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的转变、市场化改革进程、全球产业变革以及世界技术革命的进程牢牢地叠加在一起。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变革特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升级迈进,是支撑大国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变革特点如下:(1)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具有政府引导的性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这并不否定企业按照市场原则从事经济活动。中国高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与整个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资源和资金要素都很稀缺,这尤其需要政府从战略层方面统筹引领。同时,中国正处于技课题2制造业优化结构研究?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时代,需要明确整个技术变革的方向和整个产业路线的走向。这需要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步骤地稳妥推进,从战略高度引领中国制造业有规划地发展。(2)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个集成创新的过程。中国制造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因为汲取了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势。中国作为后发的制造业大国,长期进行模仿创新,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创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继承别国的先进技术、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集成各国先进技术进行系统创新。目前,中国主要的技术创新,还处在集成创新阶段。因此,中国制造业在某些基础技术、某些关键技术、某些核心技术上还没有突破,这些基础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正是中国制造业下一步自主创新的目标。(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个系统推进的过程。中国发展高端先进的制造业,并非是单个产业发展的问题。一个产业在研发、规模化、商业化的过程当中,每一步都会遇到重重障碍。从一个简单的创意,一直到试样、小批量、大批量生产的过程当中,都会涉及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制造业发展瓶颈,需要以行业领先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协作的方式,突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突出的共性问题,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跨越。(4)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个优势集聚的过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指向。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向中西部的长株潭地区、成渝高新开发区、郑洛新自主创新区扩散的趋势,区位集聚增长向区域集群发展的趋势明显。这些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集群区,正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产业集聚式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的资源要素向该区位的汇集,区位内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发展,形成技术、市场、设施的互为配套格局。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式的发展,既提高了这些地区内的专业化水平,又突出这些地区间的差异化分工。

  五、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当前,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正在带动群体性技术突破,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交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三期)·综合卷中国以智能制造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先进的方向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是全价值链上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目的是为了通过制造业的内部和外部网络互联互通,打造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精益的生产。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具备抓住这次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有利条件。为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在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体现在通过政府与企业联动,确立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推进体系;通过填补一批关键装备、工业软件空白,初步建立起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实现了某些关键领域的突破;通过国家层面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了一批可以推广到相关行业的新模式,生产率明显提高;通过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在标准体系架构、标准路线图制定、标准互认、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前后的生产率平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

  六、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难点

  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难点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制造产业体系的升级。制造业是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部门,制造业的水平决定了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成长的重点已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质量提升,制造业结构总体上呈现从以资源和资金密集为主导转向以技术密集为主导的转型升级趋势。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是为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化趋势。课题2制造业优化结构研究?工业化进程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效率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持续高级化。当前,中国所实现的工业化并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而是信息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中国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正是对这种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做出的深度响应。这是基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而制定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高端战略规划蓝本,它明确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五大工程”建设,明确了未来需要主攻的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路径。中国制定的“制造强国战略”具有“竞争+合作”的性质,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决定的。中国既是一个制造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必然按照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体系中与其他国家发生竞争关系。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产业体系虽然门类齐全,但产业体系的核心环节存在缺失,中国必然按照比较优势,在全球产业体系中与其他国家发生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制造业在技术水平相近的产业领域发生竞争,而在技术水平有差距的产业领域进行合作。如果只是按照比较优势而不是按照竞争优势来发展中国的制造业,那就失去了制定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本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无须从事全部的制造业领域,但中国的制造业必须掌握关键的和核心的制造业环节。在本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业会不断提升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差异竞争程度和合作开放水平。“制造强国战略”作为一个合作的战略,为各国制造业企业来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发展水平,明确地将“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作为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中国制造业秉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中国作为后起的制造大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成熟经验,走高品质高端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自主创新,既有包括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包括体制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湖州机器视觉工业检测
下一篇:晶圆制造过程及应用设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