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核心技术攻关放到首位,2025年规上制造企业普及数字化

网友投稿 1611 2024-07-19


4月14日,工信部公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智能制造“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核心技术攻关放到首位,2025年规上制造企业普及数字化

《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十四五”期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50%,重点行业、区域达3级及以上的企业分别超过20%和15%。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中国将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受访专家指出,当前各国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制造视作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攻方向,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在发展阶段上参差不齐,“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智能制造一方面需要在数字化甚至自动化普及上“补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此过程中,核心技术攻关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中国将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精益管控等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

“并联推进”智能制造,抢占竞争制高点

对于“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50%,重点行业、区域达3级及以上的企业分别超过20%和15%。

在供给能力上,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到10家以上。此外,中国将制修订200项以上智能制造国家、行业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今年初发布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智能制造企业可以被划分为五级,2级侧重自动化与部分数字化,3级侧重于数字化,4级以上侧重智能化,“我们在线上开展了企业的自我评估,目前2级和3级的比例都还较低。”

他指出,不同于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了自动化和数字化,中国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阶段上参差不齐,“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智能制造一方面需要普及数字化,甚至在自动化上也要“补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指出,中国工业门类很齐全,但地区间、行业间和企业间差距很大,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千差万别,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解决布局工业4.0、推广工业3.0、“补课“工业2.0并联推进的问题。

因此,《意见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上提出了两步走的目标:到202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应当看到,“十三五”期间,中国智能制造取得了长足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8项;已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70余个。

不过,左世全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智能制造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环境。

首先,在未来5-10年,人口老龄化或将加速,劳动力供给缺口将加速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其次,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这对通过智能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从国际上看,大国战略博弈也进一步聚焦智能制造,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和欧盟“工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攻关核心技术,拓展重点领域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稿》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意见稿》要求聚焦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

左世全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方面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意见稿》希望通过加大技术攻关来提升智能制造的供给能力,增强产业的安全可控。

他介绍,近几年,中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和工业软件取得重要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仍比较薄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制约着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比如,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约60%由外资品牌把持,90%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和85%以上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依赖进口。国内的工业软件综合实力较弱,研发设计软件、嵌入式软件与信息咨询服务也基本被国外垄断。

在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智慧工厂研究院院长王健看来,目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在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取得不少突破,但对广大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而言,其对智能制造仍较为迷茫,“一方面不知道从何做起,另一方面,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而它们面临着更严苛的预算约束。”

原工信部总工程师、中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企业的智能制造必须找准能创造价值的应用场景,“找不到应用场景,再高级的技术也是纸上谈兵。这些应用场景可以着眼产业链、供应链,也可以面向客户与供应商,还可以针对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智能制造应围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深化应用。”

朱宏任认为,这一方面需要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的融合创新,打破不同企业间的边界,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调整内部的机制、组织、流程、制度。

《意见稿》要求,要聚焦企业、区域、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工厂、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其目标是到2025年,建设2000个以上新技术应用智能场景、1000个以上智能车间、1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智能工厂,遴选培育100个智慧供应链。

左世全指出,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是基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能力分步推进的,“并不是技术水平最高、最时髦的应用就是合适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比如投资回报等情况来开展智能制造的应用,我们也会在一些重点行业打造一些标杆场景,在市场引导下,分步推广智能制造的应用。”

“这次疫情可能会加速智能制造的进程。我们在广东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都庆幸疫情前后他们在智能制造上开展了更多的探索,不论是产能释放、工人排产,还是供应链上,智能制造都为中国制造带来了更强的韧性。”左世全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2020中国喷涂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39亿元,未来自动化涂装是趋势
下一篇:工信部就“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