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网友投稿 235 2024-07-15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近些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对“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做出明确部署。面对制造业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在增强竞争优势、持续优化升级等方面下大功夫,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认清新形势。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不同技术和行业相互融通、创新路径明显缩短、创新成果加速增长等诸多特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模式、新业态、新工艺不断催生;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出台重振制造业的政策,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低端和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不断深度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压力。而且,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市场萎缩,制造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还要看到,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内需潜力持续释放,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持续升级,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亟待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畅通国内大循环,并持续推动制造业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要对所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依然薄弱。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自给率还不够高;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产业链总体韧性不足,在产品品种结构、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造业同质化布局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地区缺乏科学规划,存在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局部产能过剩等问题。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偏低,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供给体系尚不能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

要素约束不断强化。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四五”时期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趋紧,亟需彻底摒弃粗放式发展方式。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趋于弱化,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

(三)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使其真正实现节约高效的绿色发展,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创新支撑要素,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联动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重点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支撑性技术开发。构建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开源平台体系,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制造、定制化制造等。

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运用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依法淘汰、有序退出;针对重点污染物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制造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绿色制造共性技术研发,推动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制造业体系。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集群,建立梯次发展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业企业,构建分工协作的网络化组织形态,扩大制造业集群品牌国际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
下一篇:商通道扫码枪,改善您的支付体验的最佳选择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