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见证中国奇迹

网友投稿 172 2024-07-10


工业化是现代化之基,强大的制造业支撑起现代化的经济体。

从制造到智造:见证中国奇迹

100多年前,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先行者,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四个现代化”。

2021年,在“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上,我们选取大飞机、铁路、通讯三个案例,见证百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的不凡之路。

智造强国在路上,科技创新永不息。

A股上市的中国建筑(601668.SH),堪称国际房建地产行业的巨无霸,2020年营收达到1.6万亿元,位列当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18名。

2013年之前,这家公司一直将房建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主业,定位于“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事实也确实如此,漫长的岁月中,遍布国内大中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像体育场馆及当地不断突破纪录的最高大厦等,大都出自中建所属企业之手。

中国近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依赖的正是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些行业解决了中国人衣食住行中的基本温饱问题。但民族振兴,还需要高新技术行业在国际领域崭露头角,基础行业不仅要做好配套,本身也面临转型的现实问题。

2013年之后,公司“话”风大变,“做强基础设施业务,做优海外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做实‘四位一体’城镇化开发业务”成为新表述。

其转变的背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为此后经济社会的巨变发出了意味深长的“信号”。

与宏观大势相对应的,“转型”成为2014年中国建筑内部的热门话题——公司上下的共识是,房地产行业大势已去,未来的业务重心将转向基础设施像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机场等领域。

转型绝非易事。从公司年报数据可以看到,房建部分占总营收的比例八年间从2012年的73.5%下降到2020年的61.98%,基建部分则由13.6%上升到21.6%。如果算上房地产开发占比由当年10.3%上升到16.6%,每年的转型落实到营收上大约只有1个点左右。

但变化也确实显而易见。在参与建造了两条地铁线路地面站段后,中建公司下属一位项目部经理前段时间告诉记者,他们下一个工程要为中车建一个磁悬浮列车试验场——这似乎颇有象征意义,代表中国过去40年经济奇迹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着手铺设一条通往未来的高速轨道。

衔枚疾行

未来似乎已清晰可见。

从提出工业4.0战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出现,距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

十年中,5G已经悄然降临我们生活,自动驾驶如箭在弦上,全自动化智能机器人工厂已从图纸变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似乎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疫情期间中国外贸出口意外强劲,再次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这既得益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当,也间接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体系性优势。而这是积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功形成的国家核心竞争力,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或者在某些领域具备竞争力,但从完整的产业链来看,任何国家既没有条件模仿,也没有能力超越中国的这种整体优势。

回望百年历史,筚路褴褛走到今天的中国,更让我们体会到这种优势的可贵。

以嘉兴为例。1921年8月嘉兴南湖一艘丝网船上诞生了一件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而那一年,沪杭铁路全线通车也让嘉兴迎来工业革命的最初气息。据《嘉绢志》记载,1921年的嘉兴县城出现了机器袜厂;东门外新工造纸厂所生产的毛绿纸、桑皮纸开始在江浙行销;北门外的嘉昌工艺厂也正式开工。

嘉兴出现工厂,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内民族资本的勃兴。从全国看,也只有纺织、印染等轻工业少得可怜的几个工业门类。随后,随着日本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嘉兴乃至全国工业体系始终仰人鼻息难以自立。直到1949年,嘉兴的工业产值也只有6000万元。而到了2020年,属于地级市的嘉兴工业产值已达到10158亿元。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依然存在。比如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劳动者红利即将消失,等等。

红领公司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化蛹为蝶成为教科书经典案例的企业,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仍需砥砺前行,否则仍将会回归平庸。

2013年,现在已更名酷特智能的红领对外表示,个性化定制西服系统开发成功。从这一年开始,红领一跃成为互联网时代传统服装制造业转型的标杆而备受瞩目。据说,开发这套系统还是企业老板张代理到德国宝马参观,见到流水线上五颜六色的定制新车大受启发而下定决心所致。

这可视为服装行业的工业4.0版。2015年记者前往采访,当时红领企划部总经理介绍,企业开发的这套系统在欧美国家非常受欢迎,许多人在系统上下单后很短时间便能收到一身合适的西服,而价格却比在当地定制便宜到让人不敢相信。那时,红领在国内已经是明星企业,为了减缓参观者的数量,企业规定参观样板车间每人要收取1000余元的费用,否则拒绝进入。即使如此,参观人群依然络绎不绝。

一个农民,年轻时做木匠活命,后靠脑筋灵活开服装厂致富。开发个性化服装定制系统虽有机缘巧合的成分,但靠一己之力十年磨一剑终有所成,这个案例形象地说明中国人能够创造奇迹,甚至是世界性的奇迹——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

2020年,酷特智能在创业板上市,借助“由订单驱动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概念,上市后连续12个涨停,虽然到目前股价已距最高位接近腰斩,市盈率(TTM)依然高达74.6。

但仔细查看财报,酷特智能财务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研发投入上可窥一斑。2020年,酷特智能研发费用只占营收的2.02%,而当年,A股市场同类传统服装企业差不多是酷特智能的1~1.5倍。

这说明,即便是一度走在时代前面的标杆企业,如果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很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被后来者追赶。

虽然背靠中国广阔的市场腹地,但传统制造产业必须持续创新,才能赢得长远的发展。传统产业如此,先进科技制造产业更是如此。

赶超一流

大疆创新、中芯国际的故事证明,在尖端技术领域,中国亦不遑多让。

2003年,23岁的杭州小伙汪滔从华东师范大学退学,到香港科技大学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毕业后,与两位同学共同创立大疆创新。度过一段艰难的创业岁月后,2008年汪滔成功研发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

转机来自大疆在新西兰的一位代理商。2010年,大疆每月的销售额已经有10万元人民币。汪滔当时说他的理想还只是“能养活一个10-20人的团队。”新西兰这位代理商告诉汪滔,自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每个月销售200多个云台,超过90%的购买者会将云台悬挂到多旋翼飞行器,这说明多旋翼飞行器市场大有潜力可挖。汪滔听罢迅速将自己在直升机上积累的技术运用到多旋翼飞行器的研发上。果然,改变产品布局的大疆销量直线上升,一年后市场占有率已经达50%。到2014年,大疆已经售出大约40万架无人机,企业每年以2~3倍的速度增长。

此后大疆主导整个无人机市场,短短几年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拥有近三分之二的份额。

如果说大疆的成功是新技术“无意”中开创了广袤而丰厚的新兴市场的话,中芯国际却是在正面战场与世界顶级公司“硬刚”。

2013年,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中芯国际股价最高时也只有0.73港元。在第三任执行长邱慈云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终于实现连续两年盈利,此时距中芯国际成立已经过去13年。但直到2017年,中芯开发的高性能28nm芯片良品率只有40%,此时同行28nm芯片良品率已达到95%以上。

2017年,世界半导体格局已天翻地覆,以10nm芯片等主流产品为代表,三星和台积电已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和风向标。其中三星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达到14.6%,超越英特尔公司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正在推出7nm芯片试验产品,其股价市值也首次超越英特尔。

正是在这一年,中芯国际提出跨越三代五级直接量产第26代14nm制程芯片。当时有舆论称其“恐是个遥不可及的美梦……”但公司研发团队仅用298天就将14nm芯片良品率从3%大幅提升至95%以上,中芯迅速跻身于全球仅有的六家能生产14nm芯片企业之一。2019年,12nm制程也进入了客户导入阶段。中芯(低阶)7nm芯片2021年将进入小批量风险试产。

中芯国际只用三年时间就跨越式地完成了其他企业至少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从28nm至7nm芯片的升级换代。但生产高阶7nm芯片的极紫外光刻机,受到国际供应的掣肘。

创新,是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永不停歇赶超一流的精神符号。

2012年麦肯锡构建了一个由四大领域33个行业为坐标的民用领域中国领先世界行业分析模型。两年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此模型基础上完成“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至今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麦肯锡发现,中国企业在两类创新上表现出众——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的工艺流程创新。比如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家用电器行业收入的36%以上,几乎是中国占世界GDP比例的三倍。在创新活动主要涉及流程效率改善的仿制药行业,中国企业占有30%的全球行业收入。中国纺织与冶金企业的全球收入占比也至少达到20%。中国最引人瞩目的成功之一是太阳能电池板,中国企业在这一效率驱动型行业中占据了51%的全球收入。

但在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型创新领域,中国企业尚需奋起直追。其中中国品牌药企业占全球行业收入的比例不到1%,生物技术、半导体设计、专用化学品企业的收入占比也仅为3%。中国汽车企业与医疗器械企业的全球行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和3%。

但在工程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比如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占据了全球份额的41%,同时还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中获得了18%的份额。

今天,中国的创新能力已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新能源汽车近年异军突起,2020年市场份额接近 5%,全球占比超过 50%。

中国创新能力不断强化的背后是科研经费的高强度持续投入。今年2月26日,科技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预计2.4万亿元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名副其产的制造业大国。100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少到全,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更见证了经济社会勇往直前的繁荣强盛。

智造强国,正在路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机工智库:中国需世界级企业带动制造业协同提升
下一篇:收好这份6月自动化及工控大事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