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无限机遇
206
2024-06-13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凡成就。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制造业PMI均值高于2019年和2020年均值;进出口增量约1.3万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2022年的崭新篇章正徐徐翻开,我们将迎来又一个关键年份。近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确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的基调下,工业作为经济“压舱石”、外贸作为发展重要动力、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些经济重点领域在2021年的发展运行中呈现出什么新的特征和态势?2022年又将如何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步伐,特别是“三重压力”之下应该怎么闯关和突围,从而为整体经济的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工业:有效扩大内需将是重大课题
从2021年3月开始,我国工业投资增速超过固定投资增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更为抢眼,成为拉动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抓手。2021年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3%。从全年制造业PMI的变化来看,1-12月制造业PMI均值为50.5%,高于2019年和2020年全年均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工业领域表现比较突出。考虑到2021年一季度基数较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困难等因素,2022年一季度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把稳定工业增长,特别是2022年一季度开好局起好步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将“着力提振工业经济,稳定经济大盘”作为2022年首要任务,此前还发布《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16条创新举措。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分析,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仍发挥着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人均制造业发展水平,我国与主要高收入经济体均存在很大差距。未来较长时期,制造业继续增长仍将是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继续提高的必要条件,当前需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实体经济上。
对于短期稳增长,付保宗认为,如何有效扩大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是2022年重大课题。“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项目,2022年将促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在投资结构优化中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高关联带动效应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5G、千兆光网等领域新型项目,以及以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2022年带动投资、提振内需的重要引擎。
供给方面,付保宗认为,疫情仍然是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四缺一高”,即缺芯、缺电、缺柜、缺人、高成本,是2021年供给冲击最突出特征,很多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窘境。一系列难以预见的潜在公共危机,也将促使“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顺畅”成为确保工业稳定运行的关键举措。
碳达峰碳中和将成未来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主线。近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指出,理论上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会逐步减弱,但从短期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仍会对传统能源有所依赖,对于减油减煤持谨慎态度,难以过快转向新能源。从2022年来看,中国已经通过提高煤炭产量和电价调整修复市场电力供需关系的紧张状况,欧美未来也会通过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液化天然气的整体产出水平,预测2022年能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缓解。
付保宗认为,面对清洁能源迭代、资源约束趋紧的现实情况,实施改造升级、提升技术水平、控制成本是完成“双碳”目标的根本路径。绿色发展相关技术研发、节能环保改造以及非化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等等投资需求将被有效带动持续增加,而一些高耗能高载碳产业的开工率与投资将受到一定限制,行业监管也将更加严格。
此外,近日出台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把满足内需作为优先任务,优化产品贸易结构,鼓励增加初级加工产品进口,严格控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表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过多出口不仅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力和自然资源浪费,加重减碳压力,同时还提高了国外通胀压力输入风险,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障内需安全将成为各类初级产品行业的首要任务。
面对复杂环境,考虑到2020年工业增长基数整体偏低,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国际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白皮书预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预期在5.5%左右,而2022年预期将增长5%左右。
外贸:供需承压下如何过“大坎儿”
临近年关,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异常繁忙。“现在,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2年的3月份,要抓紧时间生产和出货。”罗曼智能董事长严佑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2021年,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是跌宕起伏的一年。“2021年受益于欧美国家消费复苏,虽然存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但我们全年订单相较于2020年整体增长30%左右。”严佑春说。
从宏观数据看,2021年我国外贸规模再上新台阶。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近日介绍,预计2021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有望达到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20%。也就是说,2021年一年外贸将跨越“两个万亿”美元大关,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与2020年相比,我国进出口增量约1.3万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2021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进出口总值已超2020年全年,整体表现很亮眼,同时外贸新业态增长迅猛,企业积极开拓线上市场。
白明表示,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东南亚地区大面积爆发,中国由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产业链也比较完善,海外客户陆续将订单从越南转移到中国,这进一步刺激了我国外贸的增长。
“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我们就陆续接到了不少从越南转来的订单,让我们外贸订单增长了30%左右。”赣州市华丝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但同时,虽然企业订单有所增长,但在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汇率上升、海运费用暴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不少企业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整体看,2021年外贸企业面临着贸易风险多、成本上涨多、供应链堵点多,以及订单少、芯片少、制造业劳动力偏少等“三多三少”六大困难,“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普遍。
以罗曼智能为例,原材料涨价、缺芯、缺箱等问题让其疲于应对。严佑春算了一笔账:“由于铜、铝、塑胶等原材料上涨,再加上人民币汇率上升吃掉的利润,我们2021年的订单利润相比往年下滑了50%左右。”
展望2022年外贸局势,白明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2022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大概率能维持两位数的增速。但另一方面,各种不利因素的交织也将对稳外贸工作带来很大考验。”
2022年1月1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我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1/3左右,RCEP有利于扩大我国优势产品出口,对2022年中国外贸发展将是一大利好。
任鸿斌则指出,2022年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供需两端均承受巨大压力,很可能要过一个“大坎儿”。目前看,“三重压力”在外贸领域也十分突出。全球疫情走势依然不确定,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已经蔓延至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链瓶颈难以彻底缓解,世界经济循环受阻,港口持续拥堵,供应链局部中断风险上升;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缺芯、缺柜、缺工等问题持续存在。
面对困难挑战,各地已在加强跨周期调节,为2022年外贸稳定增长奠定基础。白明表示,新一轮稳外贸政策举措,主要就是认真落实“十四五”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争取早部署早落实,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白明认为,2022年,随着东南亚地区复工复产,订单回流国内速度会放缓,因此要想办法将流入的订单固定下来;要继续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寻找新的外贸增长亮点,例如新能源汽车等;同时也要继续完善跨境电商网络,加快布局海外仓;还要大力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像罗曼智能这样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2022年我们计划多开发一些新产品,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还会积极开拓内销市场,今后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将成为我们的新战略。”严佑春说。
就业:力保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
2021年1-11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已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1100万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1年我国就业整体恢复成效明显,除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2021年最新失业率降至5%,回到与疫情前较长时期均值接近的水平。
两大重点群体——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均有不错就业表现。从各地数据看,截至2021年8月31日湖南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76%;截至2021年9月底山东2021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去年同期高近6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11月底湖北2021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已达83.1%。
“农民工就业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非常敏感,2020年农民工就业数据大幅下降,2021年年底预计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仍存在几百万缺口,现实中的就业恢复情况还不够充分。”卢锋指出。
那么,2022年,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如何?
卢锋认为,从2022年来看,近期国家大力推动稳增长,相关政策值得期待,也需要更精准有效。同时,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客观因素存在,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能不能达到1300万还难以判断,需看到经济复苏面临的困难。
目前看,多地接连发布稳定就业措施。2021年12月28日,宁夏宣布将采取四项具体措施扩大社会就业,其中在强化政策联动上,提出延续实施社会保险“减免降补返”政策,纾困中小微企业,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022年经济总体将保持相对稳健,就业也会基本保持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风险:首先疫情风险仍存,对一些服务性行业造成影响,这些行业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也存在有不少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其次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高,可能冲击相关产业链,对外向型企业造成影响;再次能源价格上涨冲击制造业就业,现在全球物流体系还不太顺畅,相关风险不能忽视。
这也将对重点人群就业造成压力。
赵忠表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如此大规模群体长期来看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短期看压力不小,需要教育体系和市场更好对接。“高校毕业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更充分考虑到就业困难的问题。”
针对农民工就业的问题,赵忠认为,我国不少农民工是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相关行业中工作,他们中一些家庭此前因为就业而脱贫,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就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8次提及“就业”,并重点提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上述提法的背景是,我国青年人失业率较高。2021年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就业的非正规性特征十分突出,数字经济发展起来后,由于中国在网络经济、移动支付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相关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包括转业军人、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都可以在相关领域就业,如果没有平台和网络经济吸纳灵活就业人员,他们的境况会远不如现在。灵活就业现象在中国将会较长期存在下去,但让灵活就业人员正规化并不容易。
“我们应让社保适应新的就业发展形态和趋势,这是灵活就业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应对不好反倒会提高失业率。就业是第一福利,为了社保而损失就业,既损失了社保,又损失了就业,这个关系一定要摆正。”郑秉文说。
赵忠进一步认为,针对灵活就业,目前我国的一些法律制度和劳动权益保护还跟不上发展需要,如果能把灵活就业的相关保障完善的话,将有助于我国扩大就业群体,使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保障就业的关键是保住经济增长,保住市场主体,把这些根本抓住了,那么2022年就业的基本面也就稳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