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无限机遇
240
2023-10-29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智能化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养,高端人才具备之时,便是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拥有灵魂之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产业互动性弱、培养规格单一、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等诸多弊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高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给智能制造一个灵魂 中国人才基地全面开花
因而,高校如何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如何从精益人才的培养到智能人才的培养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没有非常科学严谨认真的人工智能理论作为指导、支持和支撑,产业决策和导向,全民创业和所有的人工智能工作,政府管理部门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政策扶持都会产生重大误区,最终适得其反。
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四大家族”盘踞着,而本土的机器人相关企中88%是系统集成商,这导致了就算有着国家强力度的政策扶持,本土研发生产企业却也只能吃残羹冷炙。究其原因,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有着巨大需求。我国的技术人才很多,甚至堪称世界之最,但是我国非常缺乏高端的理论性人工智能机器人人才。
为破解智能制造人才难题,中国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继而,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政府、高校、企业进行三方合作,建设起“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才基地。例如:
11月3日,为破解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技术短缺问题,宜宾市政府、德方企业和同济大学在“2016智能制造―工业4.0”中德论坛上共同签订智能制造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10月27日,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ITE)——博众·凡赛斯自动化学院共建签约暨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揭牌仪式在苏州市职业大学举行。这也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首次与高校、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专业柔性适应人才。
9月22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中德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弗劳恩霍夫IPA研究所、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等携手,共同探索智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和德国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将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工业4.0的奥秘,而且将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促进智能制造研发成果转化、搭建中德人才之间交流平台。
智能化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一整体性的战略目标,必须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推动产学研合作,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整合来自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各类资源,实现产学研生态圈内部的资源转化与共享。
总体而言,从政府层面看,政府部门需扫除政策性障碍,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有动力创新,通过出台政策激励让企业有能力创新,自主调整人才结构;从企业层面来看,需要重视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
可预见,中国高端人才具备之时,便是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腾飞之日。在未来,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基地将遍布全国。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