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无限机遇
238
2024-05-14
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徐晓兰,总工程师韩夏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今天很高兴和我两位同事一道与大家就十年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我们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制造业发展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节能智能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千人汽车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辆,提高到2021年的208辆,进步还是非常大的。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占比达到20%左右。疫情暴发以来,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疫苗和医疗防疫物资,为全球抗疫和经济复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来,我们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产品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部分领域智能制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年来,我们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创新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深海的“奋斗者”号成功万米坐底,到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到工矿企业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填补空白、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成功研制,再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十年来,我们着力培育优质企业,制造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一大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十年来,我们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水平,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历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更加丰富,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加速拓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供给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需要,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有不少薄弱点,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接续奋斗,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建设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实录
中新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方面工信部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一步将如何发力?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徐晓兰: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强基础、促转型、增动能、提品质,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整体实现跃升。
一是稳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一批关键的基础产品和材料,基本满足了国内的需要。布局建设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两个国家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200多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了125个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9个新材料的重点平台。
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1.4亿吨的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2012年以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成为提振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了技术、标准、政策的支持力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消费级的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成功实施2万例手术。
四是着力提升工业产品的质量。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专项行动,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增品种方面,功能化的纤维、生物基的纤维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智能终端、智能家电等不仅满足国内多样化需求,还畅销海外。在提品质方面,家电、制鞋等领域与国际的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在创品牌方面,2021年,24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品牌入选了世界品牌500强,比2012年增加了14家。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力巩固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的占比基本稳定,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进制造业的高端跨越、智能升级、绿色转型。谢谢。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不断加大的风险挑战,工业经济是如何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您怎么看待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前景?谢谢。
辛国斌:谢谢你的提问。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2020、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但是两年的平均增速仍然达到了6.1%。不仅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巨轮的行稳致远,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这十年工业经济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着力加强规划引领。以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为统领,及时制定年度的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形成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第二,着力强化政策供给。这些年来有关部门相互协同,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围绕扩投资、促消费、保畅通、优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稳工业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三,着力加快动能转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着力激活市场主体。深化落实“放管服”和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稳住企业这个根基。
第五,着力扩大对外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产业循环,扩大高水平开放,吸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先进制造业在我国布局,推进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六,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
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新一轮疫情等的冲击影响,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是这种冲击和影响,我们认为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从长周期看,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中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经济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正在全力达产。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防疫情、促通畅、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的各项工作,努力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共识。请问,作为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牵头部门,工信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针对当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扶持措施?谢谢。
徐晓兰:谢谢你的提问。*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对促进中小企业工作作出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该说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密集、含金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也不断地在完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深入人心。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越发凸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增长快。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了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23.5%、38.7%、37.1%。
二是贡献大。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2021年我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到4亿人,较2012年增加了2亿多人。以中小微为主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第一大的外贸经营主体,2021年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58.2%。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择业的热点地区。
三是活力足。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超七成是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高于上市企业1.8个百分点。所以可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全面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用足用好各类工具,千方百计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支持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确保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大盘的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谢谢。
中宏网记者
我们关注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政府企业关注的热点。能否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另外,在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有哪些措施需要考虑?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 韩夏:谢谢你的提问。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了长足进展。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融合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我们主要抓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都加速变革,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二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了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家,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的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标识解析体系已经完成夯基架梁,五大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二级节点基本实现全国省级地区全覆盖。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四是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2012至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从10.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双双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筑“魂”强“基”成效显著。工业APP数量突破60万个,经营管理类的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完善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行动,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国一直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特别是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加速。围绕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工信部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辛国斌:谢谢你的提问。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十年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的成效是显著的,在这儿我也跟大家报告几组数据。
在能耗水耗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16%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35%和近40%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7%。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2020年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达到55.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约3.8亿吨。在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方面,2012年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这些都说明我们发展的成效是显著的。
围绕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十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扎实推进绿色制造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重点项目推荐机制来支持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
第二,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加强技术突破、标准引领、示范推广,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十二五”以来,累计推广2万多种绿色产品,4000多种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装备。
第三,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建设了一批示范效应显著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实施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行业的规范管理,积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已建成万余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回收利用体系也在谋划建设之中。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启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动光伏、风电稳步发展,进一步壮大绿色消费,努力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请问,近十年信息通信业发展有哪些特点?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在5G发展等方面有哪些规划?谢谢。
韩夏: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信息通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从铜线到光纤,从3G普及到5G商用,综合能力实现跨越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历史性完成“光进铜退”改造工程,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百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从无到有,占比达到93.4%,千兆用户数突破了5000万。4G基站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5G基站数达到161.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亿户。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我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到38.2%。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产业体系,光通信设备、光模块器件、光纤光缆等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军企业。
三是创新应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达到527万亿元,新经济形态创造超过20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5G行业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打造了与制造业发展阶段相匹配、“补课、提升、创新”相并行的“中国方案”。
四是信息服务更加质优价廉,数字便民实现普惠共享。我国历史性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中小学校通宽带比例从25%提高到100%,远程医疗覆盖所有的脱贫县。网络提速降费深入实施,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提高了近40倍,移动网络单位流量的平均资费降幅超过95%。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公益查询服务近600亿次,有力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顺畅出行。
五是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建立,企业经营合规性、行业生态开放度和用户满意度都明显提升。电信网络诈骗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垃圾短信用户投诉量降至历史最低。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网络安全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深度覆盖,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加快5G等新兴技术规模化应用,继续扩大产业开放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谢谢。
CNBC记者
请问,上海大湾区重点发展地区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如何?第二,在芯片研发方面,中国近几年有哪些重要进展?下一步,在吸引相关人才、外资方面有何计划?第三,在自动驾驶测试中,事故频率是多少?从政策层面如何平衡自动驾驶安全和自动驾驶商业化发展?谢谢。
辛国斌:谢谢你的提问。你关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复工复产、自动驾驶、集成电路发展。我先就复工复产和自动驾驶方面的问题作个回答。
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的复工复产工作是我们这段时期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我们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加大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产达产,目前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2.25万家部省白名单企业已经全部复工,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生产水平。从长三角地区来看,江苏、浙江、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达产情况是好于预期的。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也是达到96.3%,达产率超过了70%。在上海疫情防控过程中,集成电路领域的重点企业一直保持90%以上的高产能利用率,汽车领域的达产率在稳步提升。
今天早晨我专门调度了一下,上海上汽集团6月上旬的产量实现了同比近60%的增长,像特斯拉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从大湾区情况看,广东的工业企业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目前工业企业的复工复产率超过了98%,像汽车、电子信息等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许多企业表示要通过5、6两个月的努力,争取把3、4月耽搁的产量夺回来。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推动企业由复工复产转向稳产达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稳定。
关于你提到的自动驾驶测试问题,我这里也有一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数据,在这儿介绍一下。2021年,这个示范区自动驾驶模式下真实道路测试的总里程约308万公里,可统计的事故有21起,平均每14.7万公里发生一次,这样一个数据,在国际上也是处于先进水平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公共安全的底线,在管理政策、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测试示范等方面协同发力,出台自动驾驶的功能要求、信息安全等重要标准,并适时开展准入试点,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能够行稳致远。
关于芯片方面的问题,请晓兰副部长回答。
徐晓兰:我来回答芯片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市场。近年来,在内外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2021年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了万亿元。2018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三倍多。中国政府一直秉承开放发展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全球紧密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2020年,我国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所有政策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我们欢迎全球集成电路企业来华建设研发、生产和运营中心,鼓励更多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来华发展,共享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发展红利。我们将着力做好政策落实工作,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务实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比如“复兴号”高铁、白鹤滩水电站、C919大飞机。重大技术装备是打造超级工程的利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情况?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打造更多的国之重器?谢谢。
徐晓兰:谢谢你的提问。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战略安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重大技术装备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突破了一批高水平装备,培育了一批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配套企业茁壮成长,品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民生福祉改善提升等提供了坚实保障。比如,“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跑遍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当下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都居世界首位。C919大飞机取得重大突破,即将取证交付。比如,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全部机组一年发电量可满足约7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再比如,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顺利始发,穿山入地,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几天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三名航天员乘组送入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又迈出坚实一步。每次说到这,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集成创新与基础提升并重,着力构建创新和应用生态,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落实重大技术装备相关规划,加快构建供需适配、优质高效的重大技术装备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发挥应用牵引作用,推进供需对接,加大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开放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与全球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开展互利合作,形成协同高效的产业发展生态。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将近十年前,工信部发布了第一部行业内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部门规章,今年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将迎来首次修订。我们看到,十年间个人信息保护也经历了从分散立法到专门立法的过程。在专门立法背景下,工信部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工作重点和变化有哪些?谢谢。
韩夏:谢谢你的提问。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各种在线应用和服务日益丰富,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深入贯彻《个人信息保护法》,综合应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社会共治等手段,个人信息保护得到有效加强。
一是主动适应技术发展变化,及时研究健全法规制度体系。2013年,我部出台了国内第一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部门规章,也就是《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去年我部组织起草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目前,我们正在对2013年出台的《规定》进行修订,强化应用程序关键责任链的管理,进一步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
二是以群众关切为重点,加强电信和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突出问题的治理。连续组织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累计通报、下架违法违规APP近3000款,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违规行为得到有力遏制。后续我们将围绕“全流程、全链条、全主体”监管,实现对各类终端、应用商店、软件开发工具SDK等关键环节和在架的APP的全覆盖,全方位保护用户权益。
三是以深化科技为手段,加快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建设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累计完成322万款APP的检测。下一步,将打造面向移动互联网程序的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提升自动化检测、大数据分析、监测预警、认证签名和公共服务能力,为行业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四是以协同共治为方向,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我们与各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用户参与的共治格局。今后我们将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参照国际成功做法,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合规水平,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信息通信应用环境。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市场规模屡创新高。请问,这一发展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同时,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未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在什么地方,工信部对此有何规划?谢谢。
辛国斌:谢谢你的提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产销规模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技术水平角度看,行业企业掌握了基于正向开发的底层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相比2012年提高了1.3倍,价格下降了80%。
从企业品牌情况看,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有六席。
从配套环境看,截至去年底,我们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座,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充换电网络。
回顾这十年的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根本上得益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决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营造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战略引领,协同推进。2012年以来,我们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期、发展期的实际,先后出台了两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第一个规划期是2012年到2020年,第二个规划期是2021年到2035年。国务院建立了由工信部牵头,20个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来共同研究推动产业发展。
第二,完善政策,培育市场。国家、地方先后推出了600多项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涵盖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比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不限行、不限购,使用专用号牌,这些措施都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形成。
第三,企业主体,创新突破。我们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组建了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是我们的第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上下游企业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四,开放合作,规范发展。有序推进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搭建多双边交流合作平台,比如中欧、中日、中英交流合作平台。一批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落地国内生产运营,同时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投资审批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来引导和规范产业有序发展。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部分关键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尽快研究予以解决,比如要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延续政策,这个政策是到今年年底结束,现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延续这个政策。同时,我们还将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加大新体系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的攻关突破,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还要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只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这个产业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