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被卡脖子!为什么阿里、腾讯这些大厂不去研发?

网友投稿 296 2024-03-22


这个问题类比一下,就相当于:盖别墅的施工队,为什么不去盖摩天大楼?

工业软件被卡脖子!为什么阿里、腾讯这些大厂不去研发?

阿里、腾讯就想相当于是盖别墅,而工业软件则是摩天大楼。有人觉得用“施工队”来概括阿里、腾讯,有点贬低了,低估了他们的研发实力。

但在工业软件领域,阿里高P级的专家,还真不一定能解决工业软件研发中的疑难杂症。

第一个,首先从研发流程来说,表面都是软件研发。但工业从来都是“姓工业、不姓软件”,工业行业写代码,这个事阿里、腾讯还真干不了。

第二个,从资本讲故事来说,阿里、腾讯对这个可能吃力不讨好的赛道,兴趣不大。毕竟互联网的玉盘珍馐吃惯了,让下场吃糠咽菜了,还真有点难?

第三个,就是国内对工业软件的偏见,还是存在的,阿里、腾讯更多是在观望。

一个一个来说,首先是研发流程,同样是软件,为什么工业软件就不一样呢?之前也在互联网企业短暂呆过,虽然不是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厂,但也是一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互联网公司。

所以对于这些所谓大厂、中厂的产品经理、前后端和测试是个什么摸鱼的工作状态,还是亲眼所见过的。

工业互联网的产品经理,需要的不仅是具备产品经理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对工业软件有深刻的理解,这点和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有很大区别,一些所谓大厂的产品经理,坐在工位上做做用户调研,看看行业报告,然后喝杯咖啡拍拍脑袋,就整出个需求。

至于需求是否有价值,对用户会产生什么影响?要么是想不清楚,要么就干脆不想,反正PRD产品图画完,一天的米钱就赚到手了。

再比如测试岗位,工业软件领域的测试,如果对行业、对工业研发、生产的专业知识不了解,测试工作根本无从下手,而我之前那家互联网公司的测试,无非就是找几个Andriod、IOS的测试机,提前走一遍流程,然后挑点Bug和流程设计问题,就没啦。

与其说是测试,倒不如说是门槛不高的找错小能手,所以测试行业近些年也兴起了,测试+写代码的职业浪潮。

所以中国10余年的互联网红利,滋养了许多IT人员,但催生出多少有能力、有功力的IT从业者,这个问题存疑。

所以工业软件的开发和互联网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其实是两码事儿。阿里、腾讯就像是盖别墅,一边盖、一边卖。卖得好,就追加投入,抢占流量和份额,卖的不好,果断断臂求生,裁员砍项目。这是一种横向的生意模式。

而工业软件的开发则像是盖摩天大楼,不存在并行的关系,就是需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一步一步去开发,实践、再花数年时间去验证、迭代和优化。这是一种纵向的发展方式。

回到第二个问题:从资本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工业软件在阿里、腾讯眼里不是一个好赛道。

这句话需要辩证的来看待,放在国内这句话是成立的,但如果放在全球的话,工业软件是一个好赛道。

目前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环节最完备、种类最全、就业规模也最多的国家,每年我国的工业产值可以为全球贡献超60%。

但是这个辉煌的成绩背后,我国的工业软件国内市场份额中,国产工业软件仅占5%不到,其他90%的市场份额都被国外的工业软件瓜分殆尽。

这里一方面表示的是国产工业软件的替代空间很大,100%的蛋糕,我们还有90%可以去争夺。但另外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对于信息化改造空间很大,但另外一方面也显示出国产工业软件的竞争地位相对弱势。

之所以在这个千亿赛道中,国产工业软件会沦落至此,一方面是自己研发实力薄弱,市场竞争中太过内卷导致的;举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南方轨道交通的废标公告,一时间在行业内热议。其主要的矛头就直接工业软件的“价格竞争”。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早在10多年前,工业软件也有一波发展浪潮,当时也算是百花齐放,虽然各家公司的工业软件的体验都比较一般,功能也不怎么完善,但算是一次火苗,百花齐放。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国内的工业软件很快就陷入了残酷的价格战,争相压价出售,导致许多企业最终入不敷出,亏损严重,经营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加大研发投入了。

在内卷这件事儿上,枪口指向了自己人,同时国外工业软件巨头也乘此来了一波偷袭。

不过也有一些厂家在那场血雨腥风的价格战中挺了过来,比如新迪数字、中望、浩辰等,虽然走的路线不同,但现在也算是国产CAD的中流砥柱了。

随着To C的消费级互联网红利见顶,资本也终于开始发现了工业软件这块裹在石中的宝玉、掩在沙里的赤金。

进入2020年以来,国内各大CAD厂商,融资动作不断。就拿去年比较轰动一时的新迪数字7亿元C轮融资来说,就代表着,过去资本没看到工业软件的故事,但现在正在改变。而对于工业软件这个壁垒深、投入周期长的赛道,即使阿里、腾讯现在意识到了价值,再入局研发也已经来不及了,可能只留投钱洒币这一条路了。

最后说一说“国内对工业软件的偏见”。

看到某位知友的评论:对于广大制造业的老板、领导们来说,阿里研发出钉钉,比搞出工业软件更有意义。

这个评论有1500多人点赞,也算是一阵见血的说出了部分现状,我们的制造业总是在过分的强调管理,试图讲人的基本能力发挥到极致,加班、白夜班轮班、考勤..... 似乎制造业的转型,无需靠信息化的手段、只需要多增加几个“厂妹”就能解决。

从现阶段人力成本优势还在的情况下,这么做没问题。但这种小作坊式的工业生产能走多久?未来随着中国的人力成本逐步高昂(现在已经在逐步上升了),企业还是要靠招“厂妹”,增加人力来解决吗?

未来的制造业,必是信息化、工业互联网的天下。而作为工业研发设计中,难度最高的CAD、CAE等软件,又是引领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信息化领头羊。

所以小作坊,不注重生产环节的信息化、模板化和标准化,这种偏见迟早会成为企业倒闭的坟墓。

另外一个偏见是:不注重正版,喜欢破解、盗版。大部分企业家都没有理解工业软件对于制造业的价值,大部人认为没了工业软件,充其量忙点,都不承认工业软件对于企业的价值,不愿为此付钱。

所以能用盗版就用盗版,能破解就破解!所以国外软件厂商也就和国内的制造业企业玩起了“猫鼠游戏”,抓到就天价赔偿!

但这种现状又能持续多久?其实对于普通研发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个文件格式你是否支持,我们出模都是这个?这个同样的功能,你们有没有,有没有比国外的软件好用?

只要满足工程师的日常研发设计需求,用国内的三维CAD设计软件,并没有想象中的阻力那么大,毕竟都是打工人,最终的软件使用的决策权,还是在高层。

在软件平替和兼容性这一块,我了解到的国产三维CAD这块,新迪数字算是做的不错的,可以兼容主流的36种格式,关键是别的软件设计出的模型,在天工CAD里面不仅可以打开,还可以对模型以及模型的零部件进行深度编辑和修改。

国产替代,不是让国内的制造业完全抛弃国外软件,只使用国产三维CAD,而是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工程师能有良好的研发设计体验,企业的采购成本还能降低。

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来,阿里、腾讯虽然不做工业软件,但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为国产工业软件做基本加持和市场开拓。

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进入的途径,现在华为的工业云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于工业软件的打工人来说,还是希望国家政策、制造企业、国内资本以及行业工程师,都能多关注一下国产工业软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光明日报》评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下一篇:全球空气断路器市场展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