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无限机遇
273
2024-02-28
语音端点检测就是从背景噪声中找到语音的起点和终点,其目标是要在一段输入信号中将语音信号同其他信号(如背景噪声)分离并且准确地判断出语音的端点。研究表明,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一半以上的语音识别系统识别错误来自端点检测。因此,端点检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在噪声环境下语音的端点检测,它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工作能否有效进行[1]。
当前语音识别系统大多以ARM、DSP为设计核心,其设计费用高、缺乏灵活性、开发周期长,而且很难满足高速的系统要求。在对语音端点检测算法的研究中,提出了诸如基于能量、过零率、LPC预测残差等多种算法[2],但这些方法大部分都是基于计算机软件的,不适合进行硬件开发[3]。
FPGA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满足语音识别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本文尝试用FPGA实现语音端点检测,对常用的Lawrence Rabiner端点检测法进行改进,用纯硬件的方法实现语音端点检测,并以“长沙”等词和短语为例,验证其准确性和可行性。
1 FPGA实现语音端点检测基本原理
主要由四个部分完成:预加重、分帧、加窗和端点判断,FPGA实现方法同样要经过这四个步骤。
1.1 预加重
语音信号的平均功率谱由于受声门激励和口鼻辐射的影响,高频端大约在800 Hz以上按6 dB/Oct(倍频程)衰减,这样语音信号的频谱中,频率越高相应的成分越少,因而要得到高频部分的频率比低频部分更困难。所以,对语音信号进行分析之前,要对语音信号加以提升,使语音信号的短时频谱变得更为平坦,从而便于进行频谱分析和声道参数分析。提升的方法有模拟电路法和数字电路法,本设计主要采用数字电路法。一般的数字电路法用一阶的数字滤波器来实现:
式(2)只有移位和加减运算,即用简单的移位来取代复杂的小数乘法运算,从而可以方便地用FPGA实现。
1.2 分帧加窗
分帧处理即将预加重后的语音信号分成多段进行分析,即从原始语音序列中分解出一个新的依赖于时间的序列,便于描述语音信号特征。语音信号具有时变特性,但在相当短的时间范围内,其特性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可以进行分段分析。假设语音信号在10 ms~30 ms内平稳,就可以以此时间段为单位将语音信号分ms段进行分析,其中每一段称为一“帧”,每一帧的长度叫帧长。为了使帧与帧之间保持连续平滑过渡,分帧一般采用交叠分段的方法,前一帧和后一帧的交叠部分称为帧移。帧移与帧长的比值一般取为0~1/2。为便于语音识别系统中特征的提取,取2n为帧长。本文语音信号的采样频率为16 kHz,取帧长为256(16 ms),帧移为128。
分帧的FPGA实现。其关键就是解决帧移的叠加问题。可以用两个FIFO(F1和F2)来实现,具体过程为:先向F1写入128个数;读取F1中的数得到这帧前128个数,同时将F1中的数写入F2中;F1的数读完时F2也已写完,此时再读取F2中的数得到这帧的后128个数(这时就得到了一帧的语音信号),在读取F2中数据的同时向F1写入下一帧的数据,这样一直循环就完成了语音的分帧。
分帧后帧之间重新拼接处语音信号的频谱特性和原来相比会有差异。为了使语音信号在帧之间重新拼接处的频谱特性与原来更加接近,就要进行加窗处理。在语音信号处理中常用的窗函数是矩形窗和汉明窗[5]。它们的表达式如下(其中N为帧长):
矩形窗:
矩形窗的主瓣宽度较小,因而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但它的旁瓣峰值较大,因此其频谱泄露比较严重。相比较而言,虽然汉明窗主瓣宽度较矩形窗大一倍,但是它的旁瓣衰减较大,因而具有更平滑的低通特性,能够在较高程度上反映短时语音信号的频谱特性,所以本文采用汉明窗。
加窗的FPGA实现。加窗就是用分帧后的数据乘以窗函数。在FPGA的实现上加汉明窗的过程难点是小数余弦乘法运算,如果用算法来实现运算会比较慢。这里考虑到N比较小,可以采用查表法实现加窗处理。查表法就是将窗函数的各个值存在ROM里面,依次查找。这里用DSP Builder工具生成窗函数的各个值,因为Altera公司开发的DSP Builder工具有很强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能很好地完成窗函数的运算。具体操作步骤为:在Matlab中打开simulink工具并打开Altera DSP Builder Blockset工具箱,然后新建“.mdl”文件,在工具箱中找到相应的模块并连接。在“hamming_table”模块的“Matlab Array”中输入“0.54-0.56*cos([0:2*pi/255:2*pi])”。然后编译、综合,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查表法要用到的“.hex”文件。
1.3 端点判断
端点判断是整个端点检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计算量最大的部分。所以算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用算法是根据Lawrence Rabiner端点检测法改进而来的。先介绍下Lawrence Rabiner端点检测法,这种方法以过零率ZRC和能量E为特征来检测起止点,具体方法为:
该算法是以基于能量的起止点算法。根据发音刚开始前已知为“静”态的的连续10帧内的数据,计算能量阈值T1(低能量阈值)及T2(高能量阈值)。开始计算前10帧每帧的能量,设其最大值称之为MX,最小值为MN,过零率阈值为ZCT,则有:
其中,F为固定值,一般为25,ZC和c分别为最初10帧过零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先根据T1、T2算得初始起点BN(起点帧号)。方法为:从第11帧开始,逐次比较每帧的平均幅度,BN为能量超过T1的第一帧的帧号。但若后续帧的能量在尚未超过T2之前又降到T1之下,则原BN不作为初始起点,改记下一个能量超过了T1的帧的帧号为BN,依此类推,在找到第一个能量超过T2的帧时停止比较。当BN确定后,从BN帧向(BN-25)帧搜索,依次比较各帧的过零率,若有3帧以上的ZCR>ZCT,则将起点BN定为满足ZCR>ZCT的最前帧的帧号,否则即以BN为起点。这种起点检测法也称双门限前端检测算法。语音结束点EN(结束点帧号)的检测方法与检测起点相同,从后向前搜索,找第一个能量低于T1且其前向帧的能量在超出T2前没有下降到T1以下的帧的帧号,记为EN,随后根据过零率向(EN=25)帧搜索,若有3帧以上的ZCR≥ZCT,则将结束点EN定为满足ZCR≥ZCT的最后帧的帧号,否则即以EN作为结束点。
这种算法硬件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速度慢,所以要对算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算法为:超过高门限可以用于确定语音的开始,低门限用于确定语音的终点。超过高门限未必就是语音的开始,有时候噪声的能量也可能相当大从而超过高门限,但是噪声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可以用超过高门限持续时间来决定是噪声还是语音开始。当高门限已经确定语音开始后,再利用低门限来确定语音的结束点。低于低门限未必就是语音的结束,有时候语音信号的能量也可能低于低门限,但是语音信号低于低门限的时间不可能很长,可以用低过低门限的时间来判断语音的结束点。这样起止点的检查,就减少了过零率的判断和前10帧过零率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所以这个算法门限值的选择对语音端点检测的影响比较大,本设计的门限值是根据Lawrence Rabiner端点检测法并通过大量实验得来,计算式如式(10)和式(11)。其中,AE为前14帧的平均能量、T1是低门限、T2是高门限。
T1=1.5AE(10)
T2=2T1(1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