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无限机遇
262
2024-02-24
1.紫光集团回应:展讯RDA合并,促进紫光展锐协同发展;
1月20日,在集微网昨日报道展讯RDA正式宣布合并之后,紫光集团对集微网等媒体正式回复称,展讯与RDA的合并将逐步实现在发展战略、产品规划、行销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整合后,在产品业务层面,展讯将继续聚焦于2G/3G/4G/5G移动通信基带芯片的自主研发与设计;锐迪科将致力于物联网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性的选择,实现对客户的长期承诺。2017年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三,并已成为全球前十的IC设计企业。
2016年开始,紫光集团将旗下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整合为紫光展锐。2018年1月19日,为充分集中两家企业的技术及产品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最大化,紫光集团进一步在管理体系以及组织架构上完成对这两家公司的整合,以期在创新能力、芯片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上取得飞速发展,以1+1》2的驱动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并增强中高端技术产品实力,从而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据集微网了解,紫光展锐实现新一轮的人事任命,继去年11月走马上任展讯CEO以来,曾学忠升任紫光展锐CEO,RDA CEO魏述然任紫光展锐CTO,展讯副总裁王靖明任紫光展锐COO,紫光展锐正式完成了领导班子和体系架构的整合。
2013年12月,紫光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2014年7月,紫光集团以9.0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锐迪科微电子的收购。对于紫光集团如何实现两家公司的整合,一直受到行业的密切关注。
2016年2月,紫光展锐成立,展讯和锐迪科隶属于紫光展锐旗下,但是两家公司仍独立运营,有各自的体系架构和人员配置。
在紫光集团的整体产业布局中,芯片业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信展讯和RDA体系架构的合并,将能更好的发挥集团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人才激励,有效的推动紫光集团实现“从芯到云”的战略实施,加速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紫光展锐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实现年出货超过10亿颗芯片,其中手机芯片出货6.5亿套片。(校对/刘洋)
2.AI视觉公司眼擎科技发布eyemoreX42成像芯片;
1月20日消息,昨日在2018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国内AI视觉成像芯片科技公司眼擎科技发布完全自主研发的“eyemore X42”成像芯片。
eyemore X42是基于超大规模计算、自主研发成像算法以及超过500+场景数据累计而成的专用成像芯片,主要解决AI视觉在成像过程中弱光、逆光、反光等复杂光线下高品质成像的核心痛点。成像芯片在各种复杂光线环境下,能排除现场光线的干扰,给AI视觉算法输出稳定可靠的高品质视觉图像。成像引擎模拟眼球对光线的反应,以超高宽容度智能处理反差较大的光影,拍出丰富细腻的层次感和色彩分明的明暗对比,输出高质量的照片成像。
在机器针对视觉做处理的过程中,除了后端的认知分析外,负责处理各种复杂光线场景,生成高品质图像的前端感知系统同样必不可少,相当于AI认知世界的“眼睛”。而如果国内AI领域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眼睛”的感知和成像就是一道技术上的“鸿沟”。
目前,eyemore将重点布局四个市场应用方向:自动驾驶的视觉成像;智能手机的AI成像;基于人脸识别的高端智能安防;包括工业监测和医疗在内的工业视觉成像。
以AI人脸识别延伸的高端安防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市场,eyemore提供的成像引擎可以直接帮助视觉AI公司获取高品质影像数据,从而提高识别率;面向自动驾驶市场,eyemore计划联合该领域自动驾驶提供商开发车规级的成像模组和芯片产品;而手机市场,尽管手机厂商的Design-in周期较长,但随着更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将AI拍照能力作为手机的一项新标配功能,eyemore的成像技术将有望成为厂商们的技术支持。
3.潘建伟团队进行人类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都发送了什么
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完成目标;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带领“中国队”迅速走到了量子通信的前沿领域。
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披露了首次洲际量子通信的更多技术细节。通过“墨子号”的中继,相距7600公里的中国和奥地利完成量子保密通信。
北京向维也纳发送了一张大小5.34kB的“墨子号”照片,而维也纳则向北京发送了一张大小4.9kB的薛定谔照片,使用一段80kbit的量子密钥进行一次性加密。
这次量子保密通信与潘建伟的博士导师、奥利地科学院Anton Zeilinger教授合作完成。“墨子号”向北京附近的兴隆地面站和维也纳附近的格拉茨(Graz)地面站进行了量子纠缠分发,与两个地面站间各自产生一段密钥。接着,按照地面指令,“墨子号”给两段密钥进行逐位异或运算,将结果发送给其中一个地面站,由此,中欧两个距离长达7600公里的位点之间建立了密码。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与奥地利科学院进行了洲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采用128位高级加密标准(每秒刷新128位种子密钥表)。视频会议持续了75分钟,共传输约2GB数据,中奥双方交换了一段560kbit的量子密钥。
传统的公钥密码系统依赖特定数学函数的计算难度,但理论上都可以被破解。相反,量子密钥分发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加密方式。通信者用量子叠加态对信息进行加密,而基于量子不可复制原理,任何窃听行为都会对整个通信系统造成干扰。
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潘建伟团队将量子纠缠分发距离从十几公里拓展到404公里,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点到点光纤密钥分发,可以满足城际量子通信的需求。
不过,光纤或地面自由空间传输的损耗较大,量子通信距离仅限于数百公里。为了实现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量子通信,利用“天地链路”是个可行的方案。光子在地面与卫星间传输时,经过的距离绝大多数是真空,产生的损耗和退相干程度可以忽略不计。
潘建伟团队在2016年8月将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50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与“墨子号”进行合作实验的5个地面站也相继落成,分别位于河北兴隆、新疆南山、青海德令哈、云南丽江和西藏阿里。
2017年,潘建伟团队宣布“墨子号”在一年时间内圆满完成三大科学目标:超过1200公里的星地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距离1200公里的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和贝尔态测量;地星量子隐形传态。
这三个突破性的实验是搭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基石。结果证实,针对1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卫星链路效率比光纤高出了20多个数量级。
如今,地面“京沪干线”和天上的“墨子号”星地链路已经进行了整合。2017年9月底,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全长2000公里,贯穿济南和合肥。而兴隆地面站通过光纤接入了北京的多个量子通信网点。政府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正通过实际应用测试量子通信骨干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