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突破_智能制造新风口

网友投稿 354 2023-10-19


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的春风也在不断变换着风向。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如今“智能制造”在中国正形成一个新的风口。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突破_智能制造新风口

2015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印发, 正式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而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以其自身的关键性、政策的导向和资本的涌入而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取得的成就也异常突出:201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仅为9000台,经过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到2016年已达7.24万台,增幅达七倍多。

然而,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在先天不足、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还面临着外国垄断企业的夹击。它们蹒跚起步,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却逐渐“异军突起”。

“老外”的垄断

2014年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元年”,从这一年起中国机器人产业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轨。但在此之前,中国国内的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把持,国产机器人占比不到10%。

中国机器人产业和国外相关产业的差异是巨大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国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历程,在技术积累、生产规模、成本控制等方面都积累了碾压级的优势。相比之下,国内相关产业的起步晚了几个代际的时间。加之国内制造业长期疲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乏力。

其中,扼住国产企业之喉的主要是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的生产。

所谓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即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由于可靠的国产核心零部件始终没有研发出来,中国机器人制造厂商不得不以远高于国外同行的价格购买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后期维护、更换的成本更是极为高昂。以减速器为例,据国内来福谐波CEO张杰介绍,在谐波减速器方面占据全球垄断地位的日本HD公司卖给机器人“四大家”(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FANUC和日本安川电机等四大机器人制造商)的价格大概是两千左右,卖给中国厂商的价格却高达六千以上,后者是前者的几倍多。

图注:来福谐波CEO张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以前一直是由老外来垄断的,”张杰分析道,“如果一直没有研发出国产核心零部件,中国机器人产业不会有任何机会。”

的确,在高额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的制约下,国内厂商在缺乏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很难拥有价格优势,在“如狼似虎”的国外同行面前便完全失去了竞争力。如此一来,国内机器人企业和市场的发展都同时受限。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可以说,发展中国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突围

2011年,现卡诺普CEO李良军看到了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对机器人有很大的需求量。随着中国机器人市场不断增长,市场对国产机器人的需求也必然不断增大。” 不久,卡诺普创业团队形成。

图注:卡诺普CEO李良军

2012年9月,在此前创业团队的基础上,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依据自身创业基础,选择研发作为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的控制器。控制器被誉为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发布和传递动作指令,其功能全面与否决定了机器人在行业应用里的广度,其性能高低则决定了机器人在行业应用里的深度,因此就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和其他核心零部件一样,国外品牌的控制器在当时占有绝对垄断地位。为了打破垄断,卡诺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由于起步较晚、根基较浅,当时国内的机器人本体厂商普遍技术薄弱,甚至不少厂商对机器人的原理都一知半解。面临这样的不利现状,在研发过程中,为了开拓市场并促进自身产品迭代,卡诺普除解决控制器本身的问题以外,还“越俎代庖”,协助不少机器人本体厂商解决了一些本体的技术问题和机器人应用的问题。考虑到国内大部分本体厂商资金不足,购买不起用于精度标定的设备,卡诺普还特意为控制器添加了一个用于精度标定的功能。到2017年,卡诺普的控制器已渐趋成熟。

“由于进入行业比较早,可以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客户一同成长。”李良军说。而也正是因为“和客户一同成长”、贴近用户需求的策略,如今,在本土化方面,卡诺普相比国外品牌而言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竞争力。加之较高的性价比,目前卡诺普控制器的销量已位居国内行业第一,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高达45%以上。

可以说,在控制器方面,面临国外品牌的“围剿”,以卡诺普为首的国产控制器供应商已率先实现“突围”。

无独有偶,在相似的时间点,浙江来福谐波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与卡诺普不同,来福选择啃的“硬骨头”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里技术壁垒最高的谐波减速器。但和卡诺普相似,为了突破技术壁垒,自成立起来福团队就开始不断尝试,专攻技术难题。后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了近一个亿的研发经费,终于实现了突破,研发出了能满足国产工业机器人焊接、码垛、装配、安装等基本要求的国产谐波减速器。

尽管来福谐波减速器和国外品牌相比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但通过缩短交货期,以高性价比降低采购成本,来福谐波目前也已迅速在国内市场“突围”,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如今,来福谐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并已实现部分出口。

而随着国产核心零部件不断“突围”,整个国产机器人制造产业都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由于核心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国产机器人的产量不断增长。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就2017年上半年而言,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累计销售18519台,销量同比提高19.1%,市场价值同比增长超过两成。

反过来,国产机器人产量的增长、价格的下降又带动了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国产机器人产业的一个良性循环正逐渐形成。而这些都是与国产核心零部件的率先“突围”分不开的。

“这几年国产机器人产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关键零部件的突破。”深谙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制造行业的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如是评价道。

展望

“工业机器人对中国产业升级而言至关重要。在中国,制造产业不可或缺。考虑到这些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从事一些繁重的重复性工作,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谈及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的意义,黄河说道。

图注: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

换言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下,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将是中国工业升级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自然,国产机器人如何在大趋势下分得更多的“羹”也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事实上,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实现“突围”,其与国外相关产业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比如技术层面,还以谐波减速器为例,尽管国产的谐波减速器已基本满足工业机器人的需要,其在使用寿命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自己的市场就足够大,可以养活上万亿的企业,”张杰说,“中国的机器人确实有改进的空间,但没有关系,中国自己可以把自己的企业养起来,直到它变得足够强大,能够走出世界。”在有“制造业情怀”的张杰看来,只要假以时日,再借以物联网的东风,中国机器人产业一定能像当年的互联网行业一样不断登顶,孵化出几家走出世界的大企业。

“再过十年二十年,机器人制造这个行业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未来。”张杰肯定地说道。

卡诺普CEO李良军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其产业制造链非常完整。国外机器人在汽车、3C等行业应用得比较好,但在其他行业表现出经验不足。因此,中国企业继续“突围”的关键还在于依靠完整的产业制造链而进行广泛的行业应用。一旦在占市场主体的大部分行业立稳脚跟,中国企业就能有足够的实力进军国外品牌如今依然“盘踞”的高端行业。

而针对“智能制造”成为新风口以后的一些乱象,投资人黄河认为,现有的政策、投资公司和企业三方都应当适时修正方向,使机器人制造这个新崛起的行业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具体而言,在黄河看来,在鼓励“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政府应当更加关注作为行业“主力部队”的中小企业,并适当向创业型公司倾斜,整治“骗补”行为,引导市场进行充分且良性的竞争;作为资方,投资公司则应“做好功课”,认真调研,避免“入坑”,而非一味砸钱,将市场越搅越混;最后,企业在不断争取技术突破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同投资人打交道。

“制造业曾是个被资本遗忘的角落,”黄河说,但毫无疑问,它的健康发展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智能制造的四大特征_智能制造四大元素的五大集成
下一篇: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应用蓝海 人工智能应用正从消费智能扩大到企业智能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